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12年“第三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3-02-16 阅读数量:

 

戴国斌

2012922日星期六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本次论坛围绕“太极拳与健康促进、太极拳文化与传播、太极拳技术的力学分析”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太极拳的文化之谜、当代价值和人类意义。期间,11位专家报告了他们的研究、16名观众以提问方式与专家进行了交流。总之,在大家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现总结如下。

一、太极拳与健康促进研究方面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朱为模先生用大量国外研究成果告知我们:健康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呼唤我们研究者在此贡献各自的力量;因为太极拳作为常规治疗与健康促进手段已得到西方主流医药健康专业人士的认可,并正在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推进太极拳研究;所以,朱为模先生希望我们,就如何将太极拳作为“药”,借鉴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在研究出太极拳药剂学的健身成份之标准之后,运用长时间跟踪研究,用数据(“药”的剂量)说明太极拳对不同疾病的运动处方。例如,作为“药”的太极拳,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水平、具有什么样的身心体验程度才能生效?不同疾病不同体质的患者利用太极拳健身时应是什么不同的动作组成、练习数量?在太极拳健身研究中,刘静女士通过中老年人太极拳锻炼的实验研究告诉我们,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姿势稳定性、下肢肌力和本体感觉均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对视觉、前庭觉、本体觉的综合作用、膝关节伸肌耐力以及神经肌肉的高度协调相关。

在太极拳健身科学研究的同时,人们也从人文社会学论证了太极拳的当代意义。王岗先生认为,以“慢”为主要特征的太极拳可以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调节剂,规约现代人的心浮气躁、促进现代人回归自然、修正精神生活的失范。阮纪正先生认为,太极拳蕴含着中国的生命智慧,是中国人应对人体运动、天地人运动的策略,其锻炼的“练身、用技、修性”层次可服务于现代人更好地应对人生。

二、太极拳文化与传播研究

罗卫民先生从哲学层面分析了“太极”概念,论述了太极拳由老子的“道”、易经的“易”、魏晋玄学的“无”以及佛教的“空”等哲学概念逐渐技术化的历程,勾勒了了作为连接形而上与形而下载体的太极拳的进阶系统。

Stanley E. Henning先生从历史视角考证了太极拳的缘起。他梳理了“太极拳由武术动作名称(太极连环步)、武术内外家之分、阴阳之说,最终在武禹襄文本中出现的历程推测,“王宗岳”是武禹襄反满而杜撰的人物(历史人物王宗的基础上加上岳飞)。

戴国斌先生梳理了杨露禅以来太极拳的现代转型,从盘架子演练与锻炼要求将太极拳的现代转型提炼为“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进而指出这是太极拳的文化形象,是太极拳对武术的贡献,是太极拳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抵抗。

戴有祥先生从丰富的国外支教经验归纳了目前太极拳文化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太极拳传播应该回归其技击与养生的本源,要将太极拳功效的科学研究与先辈太极拳理论相互佐证。

三、太极拳技术与力学研究

田金龙先生从实践中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中心理成分的发现出发,根据其目的将其称之为“控制力”,并从心理控制力解读重新解读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所述的推手(技击)境界。

朱东先生选取陈式太极拳典型动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国首具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研究了陈氏太极拳腰部转动与劲力发放的关系。

四、提问交流

提问与交流是学术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术在研讨中深化,观点在琢磨中升华。本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围绕着“太极拳是什么”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研讨,其间既有专家的报告,也有听众的提问以及会后听众与专家的交流与访谈,大家在提问中生发出来许多美丽的思维火花。例如,罗卫民先生以王宗岳《太极拳论》读法的不同断句,指出了广义太极拳(拳论的太极观)和狭义太极拳(太极拳的理论)。

总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研讨会的预期。在此感谢各位专家和与会同学的共同努力,是你们让第三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取得了成功。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体育学府,上体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愿意继续为大家搭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服务我国武术事业的科学发展。

XML 地图